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15分,纳粹德国及其轴心国仆从军以雷霆之势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场代号为巴巴罗萨的军事行动堪称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入侵战役——190个精锐师团、550万大军在4900架战机、3700辆坦克和47000门火炮的掩护下,分北、中、南三个战略方向对苏联发动闪电战。钢铁洪流般的德军装甲部队在开战仅18天内就突进苏联腹地600公里,而苏联空军在首日就遭遇灭顶之灾:1200架战机被摧毁互联网配资网站,其中800架甚至没来得及起飞就化为燃烧的残骸。
随着战线推进,德军的战果呈几何级数增长。开战一个月后,苏联已损失超过20000辆坦克和数千架战机,300余万红军将士沦为战俘,上百个整编师被彻底打残。德军铁蹄踏过1710座城市和7万多个村庄,控制区纵深达1000多公里,囊括了苏联40%的人口。更致命的是,苏联63%的煤炭产能、58%的钢铁产量、41%的铁路网络,以及60%的铝矿和80%的铜锰矿区尽落敌手,31850家工矿企业在炮火中化为废墟。
展开剩余71%1941年9月30日,莫斯科会战幕拉开。德军集结74个半师共193万兵力,在1700辆坦克和11000门火炮的支援下发起总攻。当先头部队的望远镜里出现克里姆林宫金色尖顶的反光时,德国统帅部确信苏联已无力回天。但他们严重低估了这个民族的韧性——缺乏冬季装备的德军在漫长补给线末端已成强弩之末,而莫斯科军民正用血肉筑起钢铁长城。红场上的斯大林在十月革命纪念日阅兵式上,目送受阅部队直接开赴前线。这种视死如归的气势,让原本势如破竹的德军开始感受到恐惧:他们每歼灭一个苏军师,就会有十个新编师出现在战线。开战首周苏联就动员万人,到1942年5月总动员量突破1800万。
全民皆兵的号召下,苏联将征兵年龄扩展到17-55岁,全国30%男性穿上军装,更有80万妇女投身战场。与别国女性主要从事后勤不同,苏联女兵活跃在各战斗岗位:从战地医院到炮兵阵地,从运输队到战斗机驾驶舱。女飞行员莉莉娅·利特维亚克驾驶绘有百合花徽记的战机,在168次出击中击落12架敌机,包括德军王牌飞行员。1943年8月1日,这位斯大林格勒白玫瑰在被8架敌机围攻时,仍坚持击落最后一架敌机后壮烈牺牲。狙击手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则创下狙杀309名德军(含36名狙击手)的传奇纪录。
来自哈萨克草原的潘菲洛夫师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谱写了悲壮篇章。这支1.5万人的部队在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域阻击数倍于己的德军,28名战士在杜博谢科沃车站用燃烧瓶和集束手榴弹与坦克同归于尽。如今阿拉木图的潘菲洛夫公园里,青铜雕像永远凝固着他们冲锋的姿态。
当战火蔓延到伏尔加河畔,以领袖命名的斯大林格勒成为决定战争命运的砝码。这座连接高加索油田与中央工业区的枢纽城市,在百万枚炸弹的洗礼中化作焦土。227号命令绝不后退一步的严令下,每栋建筑都成为堡垒。巴甫洛夫中士带领24名多民族战士和30名平民,将一栋普通宿舍改造成坚守58天的钢铁要塞。他们用反坦克步枪在四层楼房间构筑立体火力网,凿穿墙壁形成机动通道,甚至利用地下管网与周边阵地联动。在这座军官平均存活7天,士兵活不过24小时的绞肉机城市,苏军以2个军、24个师、16个旅的代价,最终扭转了战争天平。
斯大林格勒巷战彻底颠覆了现代战争形态。德军坦克在废墟间举步维艰,士兵们苦笑道:我们占领了客厅,厨房还在敌人手里。巴甫洛夫大楼的坚守奇迹,既是精心设计的防御杰作——四层铁丝网、雷区与交叉火力的完美结合,更是苏联军民不屈意志的象征。当这座控制着最后补给码头的制高点始终飘扬着红旗时,它已然成为压垮德意志战车的最后一根稻草。
发布于:天津市怀远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