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配资开户行情,由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这一战略方针性质的口号,如同春雷般响彻神州大地,从城市到乡村,从工厂到田间,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脱口而出这句凝聚着时代精神的口号。这句看似简单的七个字,实则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在特殊历史时期对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刻思考。
那么,为何在新中国成立十余年后,我们仍然需要强调备战备荒?这需要从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说起。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就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豪迈气概,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打响了震惊世界的立国之战。然而到了六十年代,国际形势风云突变,我国面临的威胁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严峻。北方的老大哥苏联突然翻脸,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苏联在边境陈兵百万,坦克大炮直指我国腹地,战争阴云密布。西南方向,印度政府趁火打劫,在中印边境东西两段同时挑起事端。东边的日本与我国仍处于敌对状态。而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在朝鲜战场受挫后,又将战火烧到了越南,其军事行动初期势如破竹。更令人忧心的是,盘踞台湾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在美国支持下蠢蠢欲动,不断叫嚣反攻大陆,频繁袭扰东南沿海地区。
展开剩余77%面对如此险恶的国际环境,1964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地将国防建设与农业发展并称为一个拳头,并创造性地提出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他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的计划要考虑三个关键因素:第一是老百姓,民心不可失;第二是打仗,要时刻警惕;第三是灾荒,要有备无患。这番讲话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为民情怀。从井冈山到延安,从西柏坡到北京,共产党正是依靠人民的支持才一步步走向胜利。解放后,广大农民翻身做主人,对党的政策衷心拥护,党自然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与此同时,国际局势的急剧变化也迫使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历史告诉我们,忽视战争威胁的民族,终将付出惨痛代价。通过实施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我们不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更显著提升了国家的防御能力和战争潜力。在面对外部势力挑衅时,党和人民展现出了钢铁般的意志,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毛泽东同志曾豪迈地说: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精神: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不怕敌人。这种精神在六十年代得到了充分体现。当时,三年困难时期的阴影尚未完全消散,粮食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做好备荒工作刻不容缓。
回溯五十年代,为巩固新生政权,毛泽东就提出全党抓军事,实行全民皆兵的号召。他强调: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兵建设热潮。从东北平原到南海之滨,从工厂车间到田间地头,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纷纷加入民兵组织,形成了村村有民兵,县县有兵团的壮观景象。
1969年,中苏边境爆发珍宝岛冲突,昔日的盟友转眼成为最危险的敌人。面对骤然紧张的局势,毛泽东果断提出要立足于大打、早打的战略方针。党中央判断世界大战可能在数年内爆发,于是在原有口号基础上,又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新方针。
深挖洞是指大规模建设防空设施。全国上下掀起了修建防空洞的热潮,从城市到学校,从工厂到机关,无数地下工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甚至将重要设施迁至地下或偏远山区。广积粮则是建立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各地修建了大量战备仓库,采取分散隐蔽的储存方式。不称霸体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坚决反对霸权主义,支持各国人民正义斗争。
这些战略决策充分展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对国际形势的敏锐洞察和深谋远虑。虽然部分措施在今日看来可能过于谨慎,但其中蕴含的忧患意识、人民立场和战略思维,至今仍给我们以深刻启示。这段特殊历史时期,不仅塑造了那个年代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经验。
(作者:史海魅影,历史研究者,专注于近现代史研究)
发布于:天津市怀远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